印度河对峙
印度,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敌人,再次将巴基斯坦自身的安全失误归咎于巴基斯坦。在这一点上,巴基斯坦已经成为印度的替罪羊。虽然巴哈尔甘事件无可否认是悲惨的,但印度企图利用这一悲剧来推动其长期以来想要退出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的愿望是可耻的。
印度此前曾在多个场合或明或暗地表达过它的不满,甚至打算不再遵守该条约。它在2023年和2024年向巴基斯坦发出通知,寻求修改该条约。过去,莫迪总理经常发表这样的言论:“血和水不能一起流动。”现在,印度似乎终于对这种不满采取了行动,尽管很明显,它对如何制定这一举措非常谨慎——几乎是困惑。外交部长维克拉姆·米斯里(Vikram Misri)发表的官方声明使用了“暂停”一词:“1960年的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(Indus Waters Treaty)将被暂停,立即生效,直到巴基斯坦可信地、不可撤销地放弃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支持。”与此同时,印度媒体使用了“暂停”一词。
这两个术语都指暂时停止或暂停执行。这种谨慎的措辞表明,即使是印度也知道单方面中止双边条约的重要性,尤其是被广泛视为罕见而持久的合作范例的双边条约。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被视为不遵守条约的国家。毫不夸张地说,印度正在试水——无论是字面上还是隐喻上。
印度或许已经迈出了这一步,但问题依然存在:它真的能做到吗?简短的回答没有。长话短说,还是不行。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没有日落条款,没有到期日期,也没有印度或巴基斯坦单方面暂停或终止的规定。条约的第十二条明确规定,条约只有在两国政府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才能“修改”或“终止”。任何一方都不能独自离开。这使得该条约具有永久约束力,除非两国以书面形式明确同意终止该条约。
印度可能认为这是一个聪明的策略——暂时冻结——只是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,即印度不能合法地改变或终止该条约。任何此类举动都将构成违反。因此,印度可以随心所欲地告诉自己,但它仍然受到约束,条约也不会被中止。
此外,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》——编纂主权国家间协定规则的主要国际文书——明确规定,除非条约本身明确允许,或者双方同意暂停,否则不允许单方面中止条约。唯一的例外是在其中一方严重违反条约的情况下,而巴基斯坦还没有接近违反条约。因此,即使是这种说法对印度来说在法律上也是有缺陷的。
这一戏剧性的举动引发了一个重大的担忧:印度真的能阻止水流向巴基斯坦吗?现实是——不,不完全是这样。印度目前缺乏完全停止或永久阻止印度河水系水流的基础设施。虽然中国已经在一些支流上修建了像Kishanganga和Ratle这样的水电和大坝项目,但这些项目只能通过有监管的放水来进行有限的控制。它们可以暂时减少水流,但不能完全阻止水流。而建设有效控制或切断水流所需的基础设施,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。
迄今为止,巴基斯坦的回应是有分寸的。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已经宣布,印度任何转移或阻断水流的企图都将被视为“战争行为”。巴基斯坦果断而大胆地立即停止了与印度的所有贸易,并关闭了领空。虽然这表明巴基斯坦准备处理任何敌对局势,但现在的焦点转移到它将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处理这个问题。这个问题应该提交给世界银行——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的最初调解人。巴基斯坦可以通过将印度的行动定性为争端,并将此事提交仲裁法院(条约本身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)来寻求法律追索。这样做不仅将重申巴基斯坦对该条约的承诺,而且还将强调该条约仍然完全有效和具有约束力这一事实。
最终,在政治喧嚣中,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动摇的:国际条约是为了忍受政府、国家元首和政治偏见而制定的——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也不例外。到目前为止,它仍然有效,不管谁坐在德里,也不管他们可能带着什么偏见。
印度,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敌人,再次将巴基斯坦自身的安全失误归咎于巴基斯坦。在这一点上,巴基斯坦已经成为印度的替罪羊。虽然巴哈尔甘事件无可否认是悲惨的,但印度企图利用这一悲剧来推动其长期以来想要退出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的愿望是可耻的。
印度此前曾在多个场合或明或暗地表达过它的不满,甚至打算不再遵守该条约。它在2023年和2024年向巴基斯坦发出通知,寻求修改该条约。过去,莫迪总理经常发表这样的言论:“血和水不能一起流动。”现在,印度似乎终于对这种不满采取了行动,尽管很明显,它对如何制定这一举措非常谨慎——几乎是困惑。外交部长维克拉姆·米斯里(Vikram Misri)发表的官方声明使用了“暂停”一词:“1960年的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(Indus Waters Treaty)将被暂停,立即生效,直到巴基斯坦可信地、不可撤销地放弃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支持。”与此同时,印度媒体使用了“暂停”一词。
这两个术语都指暂时停止或暂停执行。这种谨慎的措辞表明,即使是印度也知道单方面中止双边条约的重要性,尤其是被广泛视为罕见而持久的合作范例的双边条约。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被视为不遵守条约的国家。毫不夸张地说,印度正在试水——无论是字面上还是隐喻上。
印度或许已经迈出了这一步,但问题依然存在:它真的能做到吗?简短的回答没有。长话短说,还是不行。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没有日落条款,没有到期日期,也没有印度或巴基斯坦单方面暂停或终止的规定。条约的第十二条明确规定,条约只有在两国政府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才能“修改”或“终止”。任何一方都不能独自离开。这使得该条约具有永久约束力,除非两国以书面形式明确同意终止该条约。
印度可能认为这是一个聪明的策略——暂时冻结——只是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,即印度不能合法地改变或终止该条约。任何此类举动都将构成违反。因此,印度可以随心所欲地告诉自己,但它仍然受到约束,条约也不会被中止。
此外,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》——编纂主权国家间协定规则的主要国际文书——明确规定,除非条约本身明确允许,或者双方同意暂停,否则不允许单方面中止条约。唯一的例外是在其中一方严重违反条约的情况下,而巴基斯坦还没有接近违反条约。因此,即使是这种说法对印度来说在法律上也是有缺陷的。
这一戏剧性的举动引发了一个重大的担忧:印度真的能阻止水流向巴基斯坦吗?现实是——不,不完全是这样。印度目前缺乏完全停止或永久阻止印度河水系水流的基础设施。虽然中国已经在一些支流上修建了像Kishanganga和Ratle这样的水电和大坝项目,但这些项目只能通过有监管的放水来进行有限的控制。它们可以暂时减少水流,但不能完全阻止水流。而建设有效控制或切断水流所需的基础设施,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。
迄今为止,巴基斯坦的回应是有分寸的。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已经宣布,印度任何转移或阻断水流的企图都将被视为“战争行为”。巴基斯坦果断而大胆地立即停止了与印度的所有贸易,并关闭了领空。虽然这表明巴基斯坦准备处理任何敌对局势,但现在的焦点转移到它将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处理这个问题。这个问题应该提交给世界银行——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的最初调解人。巴基斯坦可以通过将印度的行动定性为争端,并将此事提交仲裁法院(条约本身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)来寻求法律追索。这样做不仅将重申巴基斯坦对该条约的承诺,而且还将强调该条约仍然完全有效和具有约束力这一事实。
最终,在政治喧嚣中,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动摇的:国际条约是为了忍受政府、国家元首和政治偏见而制定的——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也不例外。到目前为止,它仍然有效,不管谁坐在德里,也不管他们可能带着什么偏见。